美港股的历史

BiyaPay
发布于 2023-07-04 更新于 2024-11-04

美港股指的是美国和香港两个地区的股票市场。这两个股票市场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发展背景。

美国股市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华尔街。美国股市包括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以及其他一些证券交易所。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广泛的投资机会,并为众多公司提供了资本融资的渠道。

第一阶段: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

1790年,美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成立,美国資本市场的正式起步。费城股票交易所可以追溯到1754年。

1754年有200多名商人投资348英镑建立了一家咖啡屋,成为了当时费城的中心。后来,一家城市酒馆取代了咖啡屋成为费城的商业中心,之后改名为商人咖啡屋,这就是交易所的前身。

1790年费城股票交易所正式成立。起初,美国证券市场以国债、州政府债券、银行保险公司股票为主要交易品种。

美国第一银行的1000万美元的IPO,美国证券市场迎來投资。证券市场的繁荣为证券经纪商带来更多业务。美国纽约市24家股票经纪商于1792年5月17日在华尔街68号门外的一棵美国梧桐下订立的协议,被称为《梧桐树协议》(Buttonwood Agreement),这份协议被认为是纽约股票交易所规程的起源。《梧桐树协议》规定了固定佣金制度,本质是为了避免经纪人之间展开价格战。这种固定制度延续了183年,直到《1975年证券法修正案》出台后才宣告退出。《梧桐树协议》签订25年后,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纽约和华尔街终于建成了较为正式的证券市场系统。

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1825年美股市场迎来了首个牛市,进一步推动纽约等地的证券市场发展。

19世纪30年代,纽约成为美国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受限于即时通讯范围,费城、波士顿等地方市场也得以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

19世纪50年代,电报的发明与发展帮助纽约证券交易的价格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到各地市场,自此纽约在美国证券市场的中心地位开始逐步确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快速时代,繁荣的经济自然也推升股市。随着经济增长逐渐放缓,股票市场的泡沫化日益严重,大量杠杆交易、信用交易的疯狂投机活动最终崩溃,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泥沼。证券市场的疯狂投机,并由此进一步恶化经济,让政府认识到对金融行业监管的重要性。后数十年时间,美国金融监管系统不断改进升级,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双轨银行制度、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模式。不同金融主体、业务和产品对应不同的监管机构,而不同级别的政府(联邦/州政府)又下设不同的监管主体。这一监管架构主要通过《1933 银行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 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2010 年《多德-弗兰克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演变而来。

第三阶段:大萧条后

股市于 1932 年年中触底反弹,并持续上涨至 37 年初,累计涨幅324%。

1937年至1942年,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长时间的熊市。在此期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2年6月初,中途岛海战爆发,美国一举取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此役也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海军取得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战争局势的迷雾散尽后,美股长达四年的牛市正式启动。83年后政府管制放松,企业恢复活力,随着前期经济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美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期。2000年3月,由于纳斯达克泡沫,美股指数尤其是纳斯达克大幅下挫,由此也带来了美股2000-2002年的熊市,至2000年9月,道指、标普500基本达到跌前水平,而纳指直到2002年10月才真正触底回升。

金融地产持续加杠杆带来的风险,最终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而逐渐暴露。由于房贷利率上升,使得购房者无力支付贷款,房贷违约比率持续上升,导致以房贷为底层的抵押贷款组合违约增加,资金链断裂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开始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危机逐渐蔓延扩大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最终演化为全球范围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受此波及,美国股市出现继大萧条及二战之后的历史第三大幅度的下跌。2008年9月,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引发经济衰退。9月14日星期日,雷曼兄弟在美国联准会拒绝提供资金支持援助后提出破产申请,而在同一天美林证券宣布被美国银行收购。这两件事标志着接下来这一星期2008年9月全球股市大崩盘的序幕,在9月15日(星期一)和9月17日(星期三)全球股市发生暴跌。这一轮美股暴跌始于2007年10月底,结束于2009年3月底,长达1年3个月。2009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在经历近一年半的衰退后开始复苏,股票市场随后走出了持续十年的牛市。本轮牛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两点:回购潮涌动和盈利增长。

金融危机后,美股科技公司长足发展,逐渐成为重要上涨动力,引领科技股浪潮,也助推美股的近十年超级牛市。这一切在2020年因新冠疫情而打断。

香港股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一直扮演着连接东西方市场的重要角色。香港主要的股票交易所为香港联合交易所(HKEx),许多国内外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以获得更广泛的投资者基础和资本流动。

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91年股票经纪协会成立,标志港股市场诞生,但上世纪60年代之前,受内外部政治原因影响,股市发展长期滞后。60-70年代,随着港企上市需求日趋强烈,远东会、金银会和九龙会应需而生,形成了“四会鼎立”的局面,香港股市在这一时期日趋活跃,股市大起大落成为常态。

第二阶段:监管交易统一

1986年联交所成立,港股监管与交易体系统一,同年9月联交所被纳为国际证券联合会会员,此后香港股市逐渐走向成熟化与国际化。80年代开始,港股估值中枢逐步趋于合理化,且与美股相关性显著提升,市场定价驱动转为EPS主导。

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资股占比逐渐提升,港股开启了中资化进程,港股市场与内地联动关系大幅增强。

美港股交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地市场的互通机制。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投资者可以直接在自己所在地进行交易买卖对方地区的股票。例如,沪港通和深港通使中国内地投资者可以在香港交易所买卖港股,而互联互通机制也让香港投资者能够在美国市场交易美股。